网络舆情杂志(想问下:平面舆情监测哪家权威)

建站教程 2年前 (2023) admin
108 0

想问下:平面舆情监测哪家权威

让您只花1%的媒体监测成本节省40%的广告费用:东方剪报自主研发的《新生代全媒体监测系统》克服了以往舆情系统数据单一、垃圾和漏检等行业瓶颈,将平面、网络、广播、电视、移动、新媒体、国外、户外8大媒体信息聚合,使客户在一个系统中获取全部所需信息,对我国媒体监测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媒体监测全面快速 99%的数据准确率:东方剪报人网查询体系,采用智能结合人工进行数据的全面采集、核验。网上网下同步监测国内外3000+报刊、杂志,3000+广播电视,100000+网络媒体,3分钟危机预警,99%的数据准确率。服务世界500强;被众多媒体报道的专业公司:从剪报行业“四个第一”,到全媒体舆情监测技术获得多项国家专利,相继服务了《中央电视台》、《纽约日报》等国内外知名媒体,沃尔玛、东芝、中石油、首钢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等机构,受到解放军报、网、日报网等众多主流媒体的报道。

有哪些含金量较高的经济类杂志

经济类杂志比较多,这里把国内排名前20的名单推荐给你,供你参考!欢迎探讨交流。第一财经周刊《第一财经周刊》(CBNweekly)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 ,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第一财经(CBN)倾力推出。 第一财经(CBN)成立于2003年7月,是唯一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的专业财经资讯供应商。第一财经致力于为广大投资者和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优质的财经新闻和深度评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财经资讯平台。 目前,第一财经品牌旗下的媒体平台包括:广播、电视、日报、周刊、网站、研究院。第一财经的衍生产品包括财经资讯产品和财经公关产品。财经资讯产品包括由第一财经研究院自主研发的财经资讯、宏观及行业研究报告、指数以及企业咨询业务等。财经公关产品包括论坛、榜单、会展、培训、企业家俱乐部等形态。 陆家嘴《陆家嘴》杂志用全球视野来描述金融,充分发掘推动金融业前进的机构和人,重点关注金融业的新观念、新模式、新趋势和新文化,用专业视角、优美文笔和独特叙事书写具有工具价值、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报道,为读者提供智慧和思维乐趣,致力于成为金融价值的引领者,成为和金融话语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未来地位相匹配的“金融第一刊”。 理财周刊创刊于2001年3月的《理财周刊》是内地第一本面向个人和家庭投资者的专业理财杂志,每周一出版。目前,《理财周刊》已是上海地区发行量最大的财经类期刊,周刊发行量已达10万。 《理财周刊》全面及时介绍投资市场的信息、机会、风险和各种理财工具、理财技巧,内容涵盖股票、债券、基金、外汇、信托、保险、个人信贷、收藏品、不动产、实业投资和消费等。作为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投资理财类专业杂志,《理财周刊》拥有包括平面媒体、网络平台、教育培训、会展服务、手机无线服务在内的专业、立体的传媒资源。《理财周刊》已是国内理财类媒体的开拓者和领跑者。 财经《财经》是一本比较权威的杂志,是一本密切关注经济制度变革与现代市场经济进程的新闻性刊物。 《财经》被广泛地评论为目前国内仅见的高级财经类新闻性出版物,其主要读者为的中高级投资者、管理层和经济学界。其很多报道、被评论为海外重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路透社、远东经济评论、、金融时报等广泛转载或引述。 财新周刊(原新世纪周刊)《财新周刊》是财新的高端平面杂志产品,面向、产业和商业领域的决策层和管理层。以经济、时政及其他各社会领域的新闻资讯为核心,提供客观及时的独家报道和深度专业的评论,树立公信力和影响力,记录、推动、引领市场经济的宏伟进程。 其主管下属的文史出版社,因此周刊拥有中央媒体的采主办单位系全国政协访证件,且可到达各级政协系统委员和各级办事机构。 《财新周刊》长期关注社会热点事件,通过深入的调查报道,为受众呈现优质原创新闻内容。周刊的新闻报道,均经过精心编辑和筛选,为用户萃取重大新闻核心内容,还事件原貌。 财经.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简称 HBR。创建于1922年,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建立之初,它的使命就是致力于改进管理实践。发展90年后,HBR已经成为先进管理理念的发源地,致力于给全世界的专业人士提供缜密的管理见解和最好的管理实践,并对他们及其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目前,HBR在全世界有10种语言的11个授权版本,包括在地区发行的繁体字版和2012年7月起在大陆地区出版的简体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商业周刊中文版》内容——比《财经》、《新世纪周刊》、《第一财经周刊》更加国际化;既有商业新闻资讯,也商业报道。但我们提供的是商业财经事件和分析,不提供观点。设计——更加鲜艳、活泼;刊物的最大卖点:全球最好的商业财经类杂志,美国卖的最好的商业杂志。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由现代传播集团携手商务部、美国彭博集团联合打造。是国内唯一被新闻出版总署(GAPP)批准拥有公开发行刊号的国际财经杂志。商业周刊将拥有国内财经杂志最大的认证发行量。 作为一本新闻性的商业管理杂志,凭借着自己对工商界独到的见解与深刻的洞察,已经成为商业管理界不可或缺的声音。 我们基于对技术和商业创新深深的信仰,我们不遗余力地发现、倡导和鼓吹,将技术不断演化的进步趋势与商业管理变革实践有机融合,成就了《IT经理世界》今天在工商界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众多商业财经杂志中一本风格独特、特色鲜明、致力于推动商业创新与变革的新锐商业读物。 如今《IT经理世界》与时俱进,已经成为关注企业创新和商业变革的最重要媒体,将致力于推动企业在技术、商业模式、管理和市场方面的全方位创新。 《IT经理世界》将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手。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已经到来,《IT经理世界》将伴随您一起踏上激动人心的创新之旅。商界《商界》杂志是一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以倡导优秀商业文化和创业精神为特色,以“报道商界动态形势,揭示商界深层问题,汇集商界经营之道,反映商界丰富人生”为宗旨的商业财经月刊。 《商界》杂志的独特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尤其是市场经济实践者的喜爱,是国内发行面最广、发行量最大的商业财经杂志。《商界》杂志以广大中小生意人、企业经营者以及企业各层级员工在市场经济实动中成功的方法、失败的教训、有益的经验、规范的操作、生活的甘苦等为主要内容,文章以纪实和故事两种风格为主,坚持通俗性、可读性为前题,观念前卫脱俗,文风生动洗炼。 企业家财经资讯杂志 《企业家》创刊于1985年,是由经济报业集团主办,主要为全国上千万经营管理者服务的大型综合性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企业家》杂志由于卓越的内容品质、良好的读者口碑、优秀的市场反响,被评为2008-2009年度邮政发行畅销报刊八十强。 《企业家》杂志是第一本以“企业家”命名的杂志。杂志定位于“一个阶层的生意与生活”,秉承“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核心理念,立足企业家立场,弘扬企业家精神,致力使企业家阶层成为社会最受尊重的主流人群。 证券市场周刊 《证券市场周刊》创办于1992年3月,是最早的专业性证券传媒。作为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唯一刊物,来,《证券市场周刊》立志于见 证证券市场风雨行程,推进证券市场规范发展,今日已骄然成为证券新闻媒体公认的领跑者,中产投资阶层****的引路人。 《证券市场周刊》秉承“高端投资人的利器”的办刊理念,明确为机构和成熟投资人服务的定位,立足证券业,面向财经领域,集新闻性、权威性、专业性于一身, 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周刊类读者阅读率之首(国家统计局1998、1999、2000年全国媒体调查结果),发行量远超同类杂志。 《证券市场周刊》由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主办,每周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24个地区同时印刷发行。作为最具权威性的证券杂志,《证券市场周刊》亦曾被美国期刊协会评为“世界十大财经媒体之一”。 证券市场周刊《证券市场红周刊》是由证券市场的创建者——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主办,创刊于1997年1月,是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惟一周刊,为证券界最权威的证券刊物。其发行量与阅读率曾居全国周刊类之首,目前在同类证券周刊中拥有超过60%的市场占有率。 《证券市场红周刊》历经十余年的积淀与发展,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从单一的证券杂志到“传媒工场”的转型。在新的历史进程中红周刊正全身心致力于为超过1亿的证券投资者提供即时的证券资讯和新闻内容。红周刊旗下的《红K线》、《证券每日通》、 《三枝花》、“证券投资学校”、《全球技术月刊》、《基金投资指南》、“国际投资大师讲坛”、“国际投资大师书店”、“证券沙龙”等系列产品,正通过互联网的宽广平台为机构投资人及个人投资者提供着贴身的服务,引领广大的投资者走向成熟。 新财富财经资讯杂志 《新财富》独创并坚持研究式的案例报道,通过对商业痕迹的追寻,以案例的全面揭示商业,为商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资讯.因为内容的独到,《新财富》已成为资本家、资本专家洞悉国内资本市场趋势、判断商业方向的利器。互联网周刊 《互联网周刊》创刊于1998年,伴随互联网产业的脚步成长至今,完整见证和记录了网络时代的风云变幻,潮落潮起,是目前互联网和IT业界最成功的主流商业杂志之一。《互联网周刊》全面关注在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商业社会正在发生的一切变革,是网络时代的新闻类商业周刊。权威独立的产业观察家、领先半步的思想提供者《互联网周刊》以对商业观念、商业实践和技术趋势的前瞻性报道,成为读者在网络时代获得洞察力的源泉。    《互联网周刊》全面关注在互联网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商业社会正在发生的一切变革,是一本网络时代的新闻类商业周刊。    《互联网周刊》从技术发展的视角解读商业动态,从而构成鲜明的媒体风格,并以对商业观念和技术趋势的前瞻性报道,成为读者在网络时代获得洞察力的源泉。    《互联网周刊》的核心读者群是最活跃的企业管理者和专业人士,他们视野宽阔,乐于接受并善于利用新生事物,是商业社会的中坚力量。而那些与网络时代的商业变革进程有联系的其他各界人士,也能从《互联网周刊》获得价值观的认同。    经理人《经理人》杂志,是一本为CEO及准CEO阶层提供商业思想和解决方案的高端杂志,也是发行量最大(均23万册/月)和最具影响力的高端经管期刊之一。我们针对CEO及准CEO阶层在经营管理中遭遇的困惑、难题、挑战,提供全球领先的商业思想,提供对商业实践行之有效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思维。 商业评论《商业评论》杂志创刊于2002年9月,使命是“推动企业管理进步 推进商业文明”,定位是“理念引领 实践落地”。《商业评论》杂志与全球顶尖的商学院和管理咨询机构展开广泛合作,整合国际最新管理研究成果,并挖掘、梳理本土的优秀管理实践,对当下商业管理界的焦点话题、前沿理论及典型案例都给予了专业视角的深度关注,为读者提供富有实战价值的解决方案和管理工具,并且致力于推进企业经营价值观的塑造,提升商业文明。 中欧商业评论《中欧商业评论》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标致性刊物,是一本引领企业决策层的商业评论杂志,为商界精英读者提供高端的决策圣经和权威的商业解读报道。 《中欧商业评论》以深入和前瞻性的触角,透析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为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21世纪商业评论《21世纪商业评论》是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21世纪报系出品的商业杂志,于2004年9月1日创刊,汇21世纪报系精英团队,聚商业领袖和意见领袖之力,面向企业真实焦虑,以深刻的商业洞察力和有效的商业方法,导引本土实践。主要版面包括:议程、封面故事、领导者、现场、价值、态度。依托《21世纪经济报道》的资源优势,它将成为一个既有坚实内容又有友好界面,实用与品位兼备,最有用、最受尊敬的主流商业杂志。环球《环球》杂志全彩双周刊创刊于1980年,是由新华社主管、瞭望周刊社主办的全球时事新闻刊物。依靠新华社遍布海内外100多个派驻机构和国内31个地方分社近4000人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联合海内外大批知名专家、学者以及资深撰稿人。 《环球》能够快速、准确地采集和整合新闻信息,以特有的全球视野、理性的分析和深邃的洞察呈现犀利的观点,令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风云世界的舞台,把握全球发展大势,了解人类社会各种新知,展开更广阔的思考。金融《金融》杂志是主管的刊物,以"大金融、宽口径、全方位"为视野,以解读、宣传金融方针政策,反馈金融政策执行情况,研究实际金融问题为主要任务,以服务于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于金融中心工作、服务于金融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为宗旨。 《金融》为半月刊,每月1日、16日出版。

怎么评价财新网

财新网,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自以为高端、聪明、精英,其实真不如有些小报,人家起码有底线。感觉财新网和许可馨之流的巨婴很像:1、觉得是父母的关系才让自己如此优秀(据说创办人不一般);2、觉得自己有外国背景就很了不起(有外国注资,一直标榜为能获取华尔街以及欧洲等一手的相关经济信息);3、自认为高品味而不屑于俯就(定位精英媒体,主要是给社会精英分子、专业人士、研究者等提供一手的、可靠的、权威的经济类信息);4、靠养活砸的锅(之前把外国的辱华漫画直接P来做封面,傲慢又可笑);5、没有道德的才干会成为社会的公害,没有底线的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更坏,专业人士做坏事时,更让人防不胜防(财新网不是第一次犯错了,特别是今年期间,屡出昏招,签约方方日记、谣言排队领骨灰盒、把癖包装为忘年恋);6、脑回路简单(在的地盘上做着损不利己的事,没考虑过后果吗)?综上,这是一个神奇的媒体,至于你说的媒体的社会责任。那是作为一个媒体的必然。1、媒体掌握着话语权力媒体向公众发声,其依靠文字、图像、声音等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受众,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控制受众,所以,这种权力一定要有底线有良知,否则影响甚坏;2、媒体应为大众服务媒体自诞生之初,便是为了传递信息,为社会代言,所以,一个好的媒体要走进大众,有最基本的同理心,高高在上地说着一些不合时宜的话,那是异化的媒体;3、媒体要根基深厚媒体属于上层建筑,应为经济基础服务,脱离了群众,脱离了社会、脱离了国家,自毁根基,这样的媒体不会长久。所有,作为媒体而言,不论是为了社会需要,还是为了自身发展,承担社会责任都是必须!

知网、万方、维普有什么区别

采访专家罗仲伟(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梅剑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张华东(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年近九旬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知网”(以下简称“知网”)侵权,获赔70万元一事,把知网送上了网络热搜。当众人期待知网在反思中予以整改措施的时候,等到的结果除了知网对赵德馨的道歉外,还有下架了他的所有论文。之后虽然在外界的口诛笔伐之下,知网下调了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下载费用,但是对于整改措施,知网却是只字不提。败诉、道歉、下架、降价。在过去的一个多月,国内最大知识数据库——知网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家提供公共服务功能的企业,知网这次能否将这场风波“大事化小”,继续“借鸡生蛋”的生意?知网的游戏规则是什么?问题该如何破局呢? “借鸡生蛋”的游戏规则“把我100多篇文章收录到数据库,不仅不告诉我,包括我自己下载还要付费,我本人却从没拿到过一分钱稿费。”赵德馨说。这并不是知网第一次陷入的风暴,多年来知网一直是成千上万知识人心中的痛楚,大家离不开知网,甚至自己的论文也只有上传知网以后才能被算作成果。天眼查资料显示,知网全称是《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成立日期为1997年12月11日,实缴资本3000万。根据知网官网资料,1999年3月,以全面打通知识生产、传播、扩散与利用各环节信息通道,打造支持全国各行业知识创新、学习和应用的交流合作平台为总目标,公司法定代表人—《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执行社长王明亮提出建设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简称CNKI)。作为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建立并由同方股份控股的企业,知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上论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全球最大的中文学术资源库和学术工具平台。但近年来,这一本应是知识产权保护标杆和学术交流公共资源的平台,却屡遭质疑。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知网主营业务收入近11.7亿元,毛利率达53.9%,这个百分比高于最赚钱的苹果公司。记者调查发现,知网的运作其实就是“借鸡生蛋”。在未明确获得作者本人授权的背景下,免费或低价收录作者的文章,然后在网络上反复传播,收取使用者的费用,从而获得暴利。“我也是知网受害者之一。”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罗仲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无奈地说。他统计自己有100多篇文章在没有经过本人授权的情况下,被知网收录,放在知网平台上售卖获利。“他们的做法在学术界已经是众人皆知,我们有苦难言!”罗仲伟说。对众多科研人员和学者而言,甚至在知网上下载自己的论文,也需要缴费,而这是成千上万的知识人时常都在遭遇的问题。这种“霸道”的做法,一直延续到2019年。在外界的声讨之下,知网才开通作者服务平台,这意味着知网此前在知识共享方面的获利一直都是“只进不出”。对于知网收录行为,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华东认为,《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因此,知网无论从高校院所取得作品,或者从期刊杂志等媒介取得作品,其仅仅是被让渡了部分的著作权财产权,知网都不是作品的最终作者。作者稿件被学术期刊录用出版,期刊杂志社再将文章授权给知网,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学术期刊、知网平台都是利益相关方。由于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作为平台的知网赚了大头,内容生产者实际上变成了近乎免费的“打工者”。“知网收录他人作品的行为,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不能像贪食蛇一样,无限攫取私利。”张华东表示。而在销售方面,知网的商业模式之一是要求各高校和学术期刊及各大平台同意知网提供的格式合同乃至不平等的约定,然后免费使用所有收录的作品,之后再收取用户的使用费。罗仲伟表示,知网的运作和盈利模式,是建立在知网所形成的不平等地位上的,因此一直遭到很多质疑。 知网搭建的网知网集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于一身,一边利用其提供公共服务的属性,获取了大量的政策扶持和支持,以及版权资源;另一边,知网也在通过提供市场化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但是让学界很多人诟病的是,知网混淆了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的边界,使其公共服务也成了赚取利润的“棋子”。一方面,知网的权威建立在学者们的汗水之上,知网赖以生存的版权资源,正是学术界无数学者辛勤付出的结晶;另一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却被占有,知网“店大欺客”,在学术界头上拥有绝对话语权。有疑,一些由或公益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凭啥成了知网赚钱的工具?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梅剑华表示,和娱乐产品以及其他文化产品不一样的是,学术产品是人类追求真理产生的知识产品,它具有很大的公共利益属性,本身就应该公开并让全社会受益。所以知网这样的数据库平台,它承担的功能就不仅仅是一个盈利机构,甚至也不仅是个公益机构,它应该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都需要的重要公共数据平台。它需要借助社会和商业的力量做好平台,同时也需要维持平台本身的正义性,即以广大科研人员和学者的学术需求为首要导向,在为其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下获取自身合理有度的收益。但在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中,过度商业化已经让知网的服务严重偏离了公益性。这些年来,因为版权方面的纠纷,知网吃了不少官司。天眼查的法律诉讼显示,知网所属公司共涉及1500多条诉讼,其中因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和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纠纷超过1100条。但是在高额的利润面前,知网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当知网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以后,因为缺乏竞争性的机制,就变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进而垄断了我国整个电子出版的期刊市场,不给发表文章的作者支付相应的稿费也变成了习惯。一位曾经在知网法务部的人士告诉记者,现在期刊也做数字化出版,作者在投稿的时候肯定会看到期刊的官网里写的投稿须知。稿件被录用后,作者跟编辑部签版权协议,(协议)授权编辑部把文章上传到知网等数据库。根据记者调查,通过与达成合作的期刊、杂志授权,知网将大量论文收入自己的数据库。但是,这些论文的作者只授权期刊、杂志上发表,并不涉及像知网等第三方平台的信息传播授权,知网如果收录和传播作者的论文,依旧需要得到论文作者的许可。事实上,不仅与知网合作的期刊没有通知作者本人,知网也不会主动通知论文作者。很多时候,即使是与知网没有合作的期刊、杂志等媒介平台上发表的论文,只要被知网看上,也都被收录并进行用来获利,而论文作者本人却丝毫不知情。这些年,知网利用自己的市场支配地位,相关服务频繁涨价。其收费不光众多个人大呼受不了,作为知网使用大户的一些高校也在吐槽“涨价离谱”。2016年1月7日,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发表声明称,2000年以来,知网对该校的报价,每年价格涨幅都超过10%,特别是2012年涨幅高达24.36%,从2010年到2016年的报价涨幅为132.86%,年平均涨幅为18.98%。但涨价背后,期刊、论文作者等知识生产者却很难从知网分一杯羹。信息搜索显示,从2012年至2021年的10年间,至少有6所高校发布公告暂停使用知网,停用原因均为知网涨价过高,无法和学校达成使用协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16年3月,北京大学官网上贴出因知网涨价而停用的通知,引发了对知网垄断的质疑。不少业界人士指出,知网之所以能够毫无顾忌地涨价,最关键的是在市场上掌握话语权。知网的涨价让许多订购其服务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叫苦不迭。但是他们却对知网的涨价毫无反抗之力。虽然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知网采取过动作,但结果都以客观需要而向知网妥协告终。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2016年怒批并停用知网,但在不到1个月后,又不得不重新订购并恢复开通知网数据。 学术数据库的公益属性亟待回归另外,知网被广大毕业生吐槽最多的是论文查重。由于知网拥有较为丰富的全文比对资源库支撑,查重结果权威性更高,各高校往往将其作为首选。而高校普遍为学生免费提供两次知网查重检测,一次是初检,第二次是专业检查,即终检。一旦用完学校提供的免费论文查重机会,若还有查重需求,大部分学生只得花钱在电商平台购买更多论文查重服务。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查询发现,论文查重服务从几元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据商家表示,售价越高,背后的数据库内容越齐全。尤其临近毕业,不少学生反映网络平台查重费用不断飙涨。对于收费高的质疑,知网多次表示,从未对个人用户开放查重功能,只有高校和科研单位等机构用户拥有该权利。既然网络平台的查重服务并非来自知网,那这些商家是如何获得相关资源的呢?“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公品属性,因此学术资源平台也应该具有公品属性。在这个思路下,可以对知网的价格有所指导或规范。”罗仲伟认为。张华东表示,知识的传播、共享是我们国家创新发展的基础,关涉国家发展命脉。知网的服务和商品具有强烈的社会公共属性,它做的不是普通的商品或一次性消费品。学术文献是汇集了人类智力成果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性,经营者凭借市场势力实施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比一般商品市场领域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造成的危害更大、影响更远。梅剑华表示,知网这种学术数据库平台的存在对我国学术界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知网的存在,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学术传播机制可能要比现在滞后很多。当前知网最需要的是反思和整改,它的运作模式必须进行一些完善和调整,同时国家有关管理部门也需要对知网的公益属性予以明确和规范,而后要求其予以调整。虽然国外完全商业化的学术数据库依旧很多,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和非议。譬如世界学术期刊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甚至还遭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等世界著名高校以及全球众多顶尖科学家的。“的学术数据库建设本来就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不能走他们存在问题和非议的老路。”梅剑华强调。但是他也表示,如果知网被完全定位为基于公共利益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工程,就必须要有财政的支持才能存活下来,如果财政不支持或者支持的力度不大,它就需要依赖商业利润获得自我发展的空间,这是必须要予以考虑的。在当前的情况下,学术界与知网需要博弈,国家有关管理方可以参与其中,形成一个比较公平的协议,既能够保障知网盈利,同时又可以保证让各个使用者受益。不过梅剑华也表示,学术论文的作者们也不能完全按照商业支撑的逻辑要求自己的利益。对学术数据库平台而言,如果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支出太多,平台自身可能都维持不了生存。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宋河发认为,知网是财政支持的具有一定公益性的学术传播平台,对于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实现也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可以借鉴音乐著作权协会、文字著作权协会等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做法,通过知识产权信托由该平台收取知识产权收入一定比例的服务费,而将大部分收益向知识产权权利人倾斜,在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广大知识产权权利人上实现多赢。“知网发展到今天对学术界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它在发展的过程中性质是比较模糊的,它按照企业化运作,但是却承担着国家知识领域公共基础设施的功能,这个平台要实现良性发展必须明确它究竟是一般性的企业还是公共服务机构,这需要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介入界定,如果它是一个公共服务机构,其发展就不能以盈利为目的。”罗仲伟表示。 免费或者低价服务成新趋势 梅剑华透露,其实现在在国外也存在一些完全开放的学术资源数据库,譬如他们经常会用的俄罗斯的一个数据库就是完全免费的,即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研究人员都在用的一个科学中心网站—Sci-Hub。Sci-Hub网站由俄罗斯神经学家亚历山德拉·埃尔巴克彦(Alexandra Elbakyan)创建,她通过多种途径包括非法的形式收集了超过5000万份的学术论文,绝大部分都没有获得版权。埃尔巴克彦的说法是,“作为一个虔诚的盗版者,我认为论文版权应该废除”。埃尔巴克彦被称作学术界的侠盗罗宾汉,她的所作所为激怒了爱思唯尔等多家著名学术出版商,Sci-Hub甚至还被多次起诉甚至是关停过。但是这个数据库依旧存活了下来,并且备受学术圈子的欢迎。“他们就相信一条,学术是天下之公器是自由的,研究成果只要发布了,就想办法放在库里面,并且公开免费。”梅剑华表示,其实学术资源免费开放服务这些年已经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潮流,他希望我国已经公开发表的庞大学术资源,也能够免费开放,并且可以让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人员和学者们自由免费使用。“像知网这样的,是不是也能够给上知网的学者开通免费账户?”梅剑华说。但是完全免费服务以后,也会降低机构的服务购买,提供基本数据平台的企业或者其他服务机构又该怎么办呢?推动学术资源共享免费,欧洲已经在开展联合行动。2018年,欧洲研究委员会联合10余个欧洲国家的主要研究机构发起“S计划”,呼吁由或公益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可以由纳税人免费获取。目前,在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领域,我国也均有论文的开放获取平台,但是数据容量很小,现在还远远不能满足学术界的需要。为了兼顾公共利益和企业利益,有学者建议我国可以考虑将数据库分为国家数据库(免费)和商业数据库(收费)来分类进行管理。未来如果真的能够实现,知网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呢?撰文/记者 图文编辑/陈永杰新媒体编辑/陈振宇

版权声明:admin 发表于 2023年2月12日 pm10:06。
转载请注明:网络舆情杂志(想问下:平面舆情监测哪家权威) | 热豆腐爱做网站导航

相关文章